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读后感
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是马伯庸老师写的一步纪实文学作品,“纪实”这点毫无疑问,书里引用的全部是非常严肃真实的史料,比如民间档案文书、地方志和相关学术研究,有一些还是很难得一见的史料。
虽然纪实,你完全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,这也充分体现了马老师的文字功底。像讲故事一般,把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抽丝剥茧,娓娓道来。其实选取的这几个事件本身,也足够有戏剧性,情节跌宕起伏,真的是真实永远比虚构更精彩。

这几个故事里,我想只讲我对印象最深的那个故事——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——的感受。
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,我最近的工作经历其实都是围绕着“大数据”的,而大明第一档案库,或者说简称为黄册的那玩意,不就是大数据么?
不得不说,朱元璋虽然出生清贫,还幼年失学,但这思想还是非常先进的,所以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。他居然在那个年代,就懂得“数据化”的重要性了。
他还属于从0到1参与了这个大数据工程的建设的,并且亲自设计了黄册的“数据结构”,还能不断迭代优化,比如一开始只有丁口(人丁、牲口)的信息,后面又加入了鱼鳞图册(土地)的信息。
还建立了从结构化的明细数据,到“里甲”、“乡县”、“州府”、“省/中央”的分级数据汇总体系,其实这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数据中间层,或者说预计算了Cube。
每十年一次的定期数据更新,也是做得相当超前的,虽然限于技术能力,频率确实低了点。还专门开辟了玄武湖来做数据存档,玄武湖的存档和地方的存档还能作为互备,也很先进了。
但即便是这样一套先进的体系,发展到明代后期,也还是比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:
首先,是原始数据的数据质量不可控,官员与民众合谋篡改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,虽然这是明令禁止的,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,甚至出现了“团局造册”这种大规模作弊的情况。
其次,原始数据量巨大,而且还是缺乏数据治理,导致后期仍然出现虫蛀等物理损坏,从而在想用数据的时候,发现数据没了。。。比如“丝绢案”里,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就去黄册库查过,结果就是档案丢失。。。当然,这个点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够成熟,不说HDFS了,哪怕当时有个sqlite,也不致于这样,对吧?所以反过来想想,生活在现代真是太幸福了。
不过,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,统治者希望用这套僵化的体系,把每个人都固定在僵化的社会里,极度缺乏灵活性。加上傜役杂税又越来越重,州府地方对这些傜役还会层层加码,导致民怨沸腾。所有这些,就都不是技术问题了,再好的技术也解决不了这种制度僵化的问题。但又能怎么办呢?我没有答案,或许真的只能通过改朝换代来解决?
完。
发表回复